PSY是表征母猪繁殖效率的最常规的指标。提高PSY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仔猪的死亡率。在过去的多年中,遗传选育侧重产仔性状,导致了母猪的产总仔及产活仔数量的提升,使PSY在从2005年到2020年提高了接近4头(21.50到25.48,美国数据)。
然而,同期的死胎数和断奶前死亡率的数据大致保持没有变化(1.03头 vs 1.08头,13.7% vs 13.0%)。所以实际上平均每头母猪的死亡仔猪数量是上升了。根据2021年PigCHAMP年度报告,该系统中所有猪场的仔猪存活率的平均值略低于75%,这是行业的典型值。这意味着约25%的发育完全的猪胎儿无法进入下一个生产阶段。对生产者来说,这当然是个沉重的经济损失。
如何提高仔猪的存活率?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在不牺牲总产仔数、不改变猪舍条件以及不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呢?
在畜牧业中,如果想要获得生产性能的改进,无非两条路,要么改进品种,要么改进环境(管理、营养等)。实际在品种及营养方面,在减少仔猪死亡率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的工作。相反,在管理层面所做的突破相对较少。
作为从业者,我们对造成死胎的原因都有所了解,大部分是由于母猪分娩过程本身。产仔数越多,产程就越长,给仔猪的应激就越大。这个应激主要指的是“缺氧”,母猪的持续宫缩、子宫胎盘血流减少以及脐带衰竭会导致未产出猪胎儿的氧合能力下降。经历缺氧的仔猪要么会导致死产,要么表现低活力;低活力的仔猪在获取营养上会出现困难,以及更容易被母猪压死。
产仔数多的同时,母猪更容易耗尽能量和产生疲劳,从而延长产程。母猪肠道中的淀粉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而母猪通过葡萄糖功能的时间约为进食后的4-6小时。彼得·泰尔的研究发现,相比于最后一餐到分娩间隔更短(<6小时)的母猪,间隔更长(>18小时)的母猪的产程也更长;这会直接对死胎率造成影响(10% vs <4%)。
这也就是为什么多餐饲喂相比一餐饲喂会给待产猪带来更好的帮助。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具体一天喂多少次最好还没有定论。
当然,增加助产是可以显著减少死胎数的。但是这需要执行24小时的全天助产计划,需要饲养员轮班;或者采用“批量分娩”方法。这会显著增加劳动强度,对于当前本就紧张的劳动力情况,实际很难实行。
最理想的情况是,绝大部分母猪在白天人手充足的时候分娩。这种也有过很多尝试,通常是通过药物引产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很多猪场并不会选择去做。所以,有没有更加自然的方法,使母猪更多在白天分娩?
通过改变喂料时间使母猪更多在白天分娩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实施了一种在养牛界被称为“科内法尔法(Konefal Method)”的常见做法,即牧场主在晚上喂母牛,希望以此诱导母牛更多地在白天产犊。我们假设,这种操作对母猪也会产生相似的效果。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尝试探索在夜间喂养母猪是否可以改变母猪的分娩时间,以更好地与员工的时间表保持一致,并最终降低死胎率。
该实验是在2020年夏季在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个5000头母猪的养殖场进行的。该研究使用了1171头母猪,将母猪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母猪每天全部的饲料在7:00 am - 10:00 am 完成饲喂
实验组:母猪每天全部的饲料在2:00 am - 5:00 am之间完成饲喂。
母猪每天饲喂总量为5磅饲料。饲料通过电子喂料器自动投喂。
对所有参与实验的母猪进行每天24小时的观察,记录繁殖表现及关键时间点。三位技术员记录第一头仔猪初生的时间,约30分钟时的仔猪数量以及产出最后一头小猪的时间。
研究结果,估计边际均值显示实验组母猪比对照组母猪产仔时间更早(12:04pm vs 12:56pm),产程更短(6.09小时vs6.33小时),死胎率更低(8.40% vs 9.74%)。总之,实验组母猪比对照组提前80分钟完成分娩,同时死胎率下降1.34%。
应该说,我们成功地通过改变饲喂时间改变了母猪的分娩时间,使母猪更多地在员工的工作时间之内分娩,降低了死胎率。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将这个成果在猪场层面放大。我们选择在凌晨2点喂料并非基于研究文献,而是我们随意将其选择为研究起点。或许将喂料时间设置在前半夜或者后半夜更早的时间能够更强力地改变母猪的分娩时间。
这种夜间喂料的方法,通过电子喂料器可以轻松实现。我们对这种方法的应用带来的改变感到非常乐观。
文章转自猪相关,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上一条:猪价“淡季不淡”?权威解读来了!
下一条:一胎产多羔,提高成活率的3种方法!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