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养殖多年以来以农户分散饲养和育肥为主,随着养殖的发展,5头及以上养殖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肉牛标准化养殖场的出栏量已占全国牛总出栏量的5%左右。但现有的肉牛饲养管理水平差异很大,先进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已经开始应用最新的饲养管理技术,如全混合日粮(TMR)、撒料车、自动清粪等,但多数养殖场还处于不使用专用肉牛饲料(甚至饲喂猪饲料、鸡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不能保证按时饲喂和供给充足清洁饮水,饲养管理精细化程度处于饲喂初级阶段。
1:养牛场饲料种类混乱,牛品种混杂
大牛、小牛和老牛混群饲养,母牛和公牛不分群。
其结果是育肥所需时间长,育肥效率低、竞争力低下,养殖利润低。
2:不分群或分群不合理
不同的肉牛品种和其杂交后代牛具有各自的生理特点,有的品种耐粗饲,有的品种则需要较高营养。年龄和体重大的牛日增重高,但维持需要和采食量也高。母牛和公牛对饲料的消耗、利用效率和维持需要也不相同。犊牛粗饲料消化能力差,而育成牛和成年牛粗饲料消化利用能力强。
3.饲料变换频繁
养殖场为了方便,经常随意更改精饲料原料和配方,更改后也不设过渡期就直接替换为新的日粮。尤其是猪饲料、鸡饲料大量充斥着反刍市场。
肉牛瘤胃内的微生物菌群在饲喂某一固定日粮时是保持相对稳定的,日粮改变后微生物菌群也要发生变化,但这个变化不是立刻就能完成的。饲料的频变容易使瘤胃微生物菌群发生紊乱,导致瘤胃发酵和肠道消化异常,进而引起肉牛生病或饲料利用效率下降。
4.饲养方法不恰当
许多养殖场不知道如何根据饲养周期的长短和不同生产目的调整、确定合理的饲养方法,纠结于到底是采用拴系饲养还是散养好、自由采食好还是固定饲喂好,其实,在饲料含水量较高的夏季,有的养殖场清槽不及时,甚至不清槽,很容易造成饲槽底部的饲料发霉。
5.饲喂方式不合理
(1)不知道根据对于不同生产目的和饲养阶段适当调整饲喂配方。
(2)不知道根据粗饲料的变化调整精料补充料配方和喂量,在粗饲料养分差别很大的情况下仍一成不变地使用同一精料补充料。
(3)在饲喂过程中使用发霉变质的玉米或青贮草料喂牛的现象比较普遍,表面上好像节约了饲料,但实际上却降低了饲料利用效率,造成浪费、严重的还会引起肉牛中毒。
(4)饲喂时间不固定,导致肉牛始终形不成稳定的消化规律,不仅饲料利用效率低,且牛还容易生病。
6.管理措施不到位
养殖场肉牛饮水管理不到位,饮水采用地下水,绝大多数肉牛养殖场没有对牛的饮水水温进行合理控制,牛冬季饮冰水、夏季饮高温水的现象十分普遍。
饮水时间不固定(拴养),无法保障牛充足的饮水。没有采取有效的夏季防暑降温和冬季防风保暖措施,导致夏季高温季节肉牛采食量大幅下降,饲料消化率降低及生产性能下降,而在冬季维持需要量大幅增加,造成肉牛冬季生长缓慢或饲料成本明显提高。
7.消毒程序不合理
由于疫病的发生,涉及病原菌的来源和病原的传播途径,肉牛养殖对卫生防疫的要求也较高。但普遍现象是消毒不彻底、甚至不消毒。
1.选择优良品种
以市场主流品种为宜,如西门塔尔肉牛,可以不看花色,但必须骨架大,脖子、腰身长,四腿粗壮,臀部丰满圆润,背脊宽广。
2.合理化的分群
对肉牛进行分群饲养不仅便于统一饲养管理,还可以有效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发挥肉牛增重和产肉的潜力。
分群的具体方法主要是根据年龄、品种、体重、性别和增重速度等进行。
对于架子牛,育肥体重和膘情是最重要的重速度、性别、品种和年龄。而对于犊牛和育成牛,性别和年龄则是最重要的指标,其次是体重、膘情、增重速度和品种。
分群时公牛和母牛必须分开;强壮的牛和弱小的牛要分开;膘情好的牛和膘情差的牛要分开;妊娠后期的牛要和妊娠早期、中期的牛分开;哺乳的牛要和其他牛分开。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群分得越细越好,但要注意,分群越细所需要的饲料种类越多,对饲养管理的精度要求越高,饲养管理的难度越大。
初次分完群后要注意观察,刚入群的散养牛可能会出现打斗,最多1周左右的时间牛群就会适应。1~2个月后根据增重速度进一步分群,将增重快的牛和增重慢(病弱牛)的牛分开。此后就要尽量保持每个群的稳定,过于频繁的调群会给肉牛造成影响。
3.合理化的日粮搭配
(1).肉牛日粮的组成种类越多越能发挥不同饲料原料间的互补作用,也有助于提高日粮的适口性,同时还可避免在某一种饲料原料缺乏时引起日粮配方的大幅变动。
(2).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饲料种类应多样化,饲料应新鲜、无污染,对畜产品质量无影响。
(3).日粮应有一定的体积和干物质含量。所用的日粮数量要使牛吃得下、吃得饱并且能满足营养需要。
(4).日粮中注意补充小苏打等瘤胃缓冲剂及微量元素,可以选择全能型牛羊添加剂产品,一步到位(详情咨询我们当地分院)
上一条:预混料变色咋回事?预混料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点(
下一条:浅析猪饲料发酵湿喂优点及技术 |
返回列表 |